科研平台

当前位置: 首页/ 科研平台

科研平台

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

 

发布时间: 2023-05-25

一、概况

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是集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、分子科学研究所以及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。于2003年7月18日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论证,经“教育部教技函[2004]4号文件”正式批准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。

实验室所在的科学大楼紧邻风景秀丽的山西大学初民广场,拥有实验室面积8000多平方米,固定资产总价值12000余万元。实验室拥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(化学、生物学)。四个博士学位点(无机化学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、本草生物学、材料化学);七个硕士点(无机化学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、微生物学、生药学、药物化学、中药学、材料化学);三个省级重点学科(无机化学、有机化学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)以及一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(生药学)以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,已成成为带动整个山西省化学和生命科学前进的龙头力量之一。

实验室主任由阴彩霞教授担任,副主任由付月君、李震宇、王伟和张永斌教授担任。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武汉大学周翔院士担任。

目前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82人,其中教授42人,副教授40人。全部为博士学历。团队集有机化学、无机化学、化学生物学、分析化学、物理化学、药物化学、制药工程、生物科学、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的人员,学科交叉、优势互补,为实验室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

实验室具有从博士后流动站,到博士点、硕士点,再到本科生的梯次人才培养体系。近五年实验室共为社会培养博士58人,硕士304人。目前在读博士84人,在读硕士442人。

二、科学研究

实验室依托山西大学化学、生物学及药学学科交叉优势,围绕人类健康和能源需求,瞄准化学生物学前沿科学问题,通过分子工程的方法,结合区域特色资源,开展创新性研究,服务地方经济,成为了中西部汇聚高水平人才和产出科技成果的创新基地。

1. 功能分子与营养健康研究方向:面向我国疾病防治策略的重大需求,围绕慢性疾病的调控机制、病理机制与干预新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。首次发现大肠癌治疗新靶标GRP78,被授予山西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。从小米米糠中获得靶向抗结肠癌活性蛋白FMBP,揭示其靶向抗肠癌的分子机制。针对GRP78的高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,极具开发成为靶向药物的潜力;开辟了天然蛋白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先例;打破了国外靶向药物的技术垄断;揭示全谷物食品在肠道肿瘤中的营养干预作用,完善其膳食指南。

2. 分子探针与生物示踪研究方向:围绕肿瘤、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的检测与示踪,开发了“点击级联”反应用于生物硫醇定向识别的新方法,发展了“动态级联”反应用于生物硫醇代谢转化示踪的新应用。研究成果发表在JACS(4篇)、Angew(2篇)等多个著名学术期刊,其中4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。围绕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测技术,实现了去甲肾上腺素的特异性、快速荧光标记突破,模拟了神经递质的生物学过程,创新性的实现了神经递质释放-再摄取同步可视化,揭示了癫痫发作时活体脑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和释放的增加。研究成果发表在JACS(2篇) 等学术期刊。

3. 仿生材料与绿色催化研究方向:提出了乳滴固定床催化概念,突破了长期以来酶催化两相反应受间歇式反应的限制,实现了酶催化合成手性化学品4000小时连续运行,显著提高了酶的催化效率,为酶催化高效工业应用提供了新工艺。研究成果发表在Nat.Commun.(5篇)JACS(8篇)、Angew(7篇)等著名学术期刊。

4. 药物活性分子与疾病防控研究方向:以山西道地优势药材黄芪、连翘等为对象,建立体现山西药材优良品质特性的道地药材和商品规格药品标准,指导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生产,为我省药材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。制修订团队和地方标准共10项,“芪福三晋”黄芪种植加工指导公益组织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优秀团队。依托山西大宗药材资源优势,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创新药物和大健康产品,促进行业发展,服务地方经济。自主研发的“1.1类治疗抑郁症中药新药柴归颗粒”已签约转让(2600万元),开发了连翘叶新资源食品,进行了山西连翘品质规范构建及资源利用研究,经济社会效益显著。

5. 生命的分子基础与绿色生物制造研究方向:个体的性状和细胞的分化都取决于基因的表达调控,染色体的结构影响了基因表达调控机制,研究鉴定并系统刻画了EZL1复合物,发现它是一种真核生物“祖先型”形式;揭示了真核生物RNAi和转录调控之间的偶联机制。该论文被Nucleic Acids Research 编委会和审稿人推选为突破性研究论文(占该杂志发文量的1-3%),并进行了研究亮点评述。硫化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号分子,在植物抗逆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,在农业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针对硫化氢信号对植物(作物)抗旱和抗重金属能力的调节机制进行研究,在气孔运动机理方面贡献突出。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Physiol、Plant J、Hortic Res等著名学术期刊10余篇,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,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